□陳志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習近平同志在回顧我國改革開放歷程時曾說,上世紀70年代末,我們黨和國家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二是對中國發(fā)展落后的深刻反思﹔三是對國際形勢的深刻反思。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容,也是中國道路形成、發(fā)展的基本支撐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述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十四條”,其中將“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排在第三位;在闡述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時,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強調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我們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戰(zhàn)勝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zhàn),開創(chuàng)、堅持、捍衛(wèi)、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fā)展的物質條件?!?/p>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有幾個要點是不能不提的。
第一,四十多年的歷程使黨的思想路線真正得到了恢復并落到實處。
共產黨的歷史中有一條黨內斗爭紅線,是圍繞代表不代表、堅持不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而展開的。我們所講的黨在歷史上犯左的和右的錯誤,本質上是因為沒有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問題是怎樣才是堅持了這條路線呢?就一句話:實事求是!就是從社會歷史實際出發(fā)制定政策,就是不間斷地將觀察、分析國際國內情況作為決策的依據。
粉碎“四人幫”到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兩年間,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是非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澄清,撥亂反正呈現徘徊局面。而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新科技革命蓬勃興起,發(fā)達國家紛紛進行后工業(yè)革命,許多發(fā)展中國家也加緊向現代化社會轉型。所有這些都對我們黨形成了巨大壓力,黨要在如此嚴重的困境中重新奮起,這就首先必須恢復黨的思想路線。今天我們回憶一下,在那個背景下,提出改革開放的方針是多么不容易。而一以貫之地堅持下來,更不容易。也正因為此,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鄧小平說過三句話。第一句是:“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第二句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被葬送?!钡谌涫牵骸安粓猿稚鐣髁x,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边@就表明,要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要加快改變中國的面貌和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必須通過改革,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必須通過開放,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個了不起的偉大覺醒,而這一覺醒使得我們進一步看到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恢復不是個理論問題,而是現實問題。使我們感受到路線問題,特別是思想路線問題是活生生的社會發(fā)展還是倒退的問題。
第二,四十多年歷程就是從問題到主義的過程,就是反思科學社會主義,定位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
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前的新文化運動中,曾經發(fā)生過與非馬克思主義的大爭論,李大釗與胡適圍繞問題和主義進行了辯論。在一個理想的社會制度內,當然應該考慮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在是否是堅持了主義上爭論不休。這就是鄧小平講的“不爭論”。爭論來爭論去的最終結果是陷入空泛的理論糾葛,沒有意義。社會主義建立后,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是提高生產力。那么就圍繞如何才能提高生產力制定政策、思考問題。四十多年來,我們對于主義的爭論少了,對于問題談得多了,這是進步。
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改革開放的動因時,曾經這樣說過,“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于緩慢發(fā)展和停滯狀態(tài)”。這種貧窮落后的狀況,引發(fā)了我們黨的深刻反思。反思的結論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fā)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p>
我們黨對于“主義”的反思,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而又落腳到通過改革開放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堅持我們選擇的社會主義。這就是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內在邏輯。如同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所言:我們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改革開放能夠取得成功,關鍵是既不丟“老祖宗”,又發(fā)展“老祖宗”;既不斷開創(chuàng)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又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這樣的結合,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和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四十多年間,我們黨和人民已經能夠克服僵化,理性科學地看待經典作家記述的社會主義和現實中國社會主義的關系,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和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這給予了社會主義新的生命力。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結合起來,帶來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這本質上是一種制度文明的成功和發(fā)展模式的成功。這個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現在國際輿論對中國的制度和模式問題議論紛紛,既有叫好的,也有唱衰的;既有認為難以置信的,也有感到不可思議的;還有擔心中國把自己的發(fā)展模式向外輸出、造成所謂“模式威脅”的。不管別人怎么說,我們黨自有明確的主心骨,那就是: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我們堅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制度文明和發(fā)展模式方面所創(chuàng)造的中國特色,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如同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所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fā)展的物質條件。”
第三,四十多年歷程,使得全黨認識到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重要性。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由于我國基本國情沒有變化,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就應該成為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遵循,鑒于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體黨員和人民對于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第四,四十多年歷程,使我國社會與人的文化觀念得到全面更新。
改革開放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是人的變化,首先是中國人民面貌的變化。長期窒息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受到了很大沖擊,積極變革、勇于開拓、講求實效開始成為人們精神狀態(tài)的主流。
在這場深刻變革中,社會主義中國面貌所發(fā)生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動了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從未有如此明確而統一的目標和行動指向。
在這場深刻變革中,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所發(fā)生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執(zhí)政黨思維取代了革命黨思維,在領導現代化進程中,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提高執(zhí)政能力,轉變執(zhí)政方式,鞏固執(zhí)政基礎,使黨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
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更趨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更注重多樣化生活方式,更注重個人生活質量和生活品位的提升,體現出人文主義的現代色彩。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揭示了改革開放的新的發(fā)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高度肯定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宣示了堅定不移地捍衛(wèi)改革開放政策的態(tài)度。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南通日報社 2009-2021 版權所有
蘇ICP備08106468-3號蘇新網備2010048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80013
南通報業(yè)傳媒集團擁有南通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13-68218870 郵箱:ntrb@163.com
發(fā)行熱線:85118867 廣告熱線:85118892 爆料熱線:85110110
聯系地址: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8號